化身“鋼鐵俠”!工人“夢幻裝甲”入庫世界技能博物館

在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現場,展出了這樣一套“黑科技”——外骨骼機器人。這套由上海傲鯊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產品十分神奇,穿上它後就能毫不費力地舉起數十公斤重的物品,變身現實版的“鋼鐵俠”。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背後的故事

每個孩子心中都有一個“英雄夢”,或許是夢想著拿起重一萬三千五百斤的金箍棒,和孫悟空一樣斬妖除魔、行俠仗義;又或許是想要穿上鋼鐵俠的機械裝甲,化身拯救世界的超級英雄。

現在,穿上世界技能博物館收藏的2套外骨骼機器人,就能毫不費力地舉起數十公斤重的物品,自由地穿梭在礦場、油田,變身現實版的“鋼鐵俠”。

這2套將神話和科幻照進現實的高科技設備分別為HEMS-L腰部外骨骼機器人、MAPS-E上肢外骨骼機器人,由上海傲鯊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捐贈。

“實際上,外骨骼機器人就是一種可穿戴的機器人,目前主要應用於醫療和泛工業領域。我們公司捐贈的兩套外骨骼機器人屬於增強型外骨骼,不同於醫療用的康復型外骨骼,它們幾分鐘就能穿脫,為搬運大重量物品提供助力。”

上海傲鯊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CEO徐振華表示,這套產品研發的初衷是為了增強人的耐力和體力,預防工人因長期體力勞動形成職業病或因操作不當導致受傷等情況的發生。

“曾經和醫生交流過,很多工人都是已經受傷、患病了才到醫院做康復,那時候就想,能不能研發一種讓人們更安全、更健康地工作的‘夢幻裝甲’。” ——徐振華

據了解,HEMS-L腰部外骨骼機器人有4個自由度,可以為穿戴人的腰部和大腿提供20-30千克助力,采用電動驅動,每次能運行7小時。“它主要是幫助人們把重物從地面搬到腰部的高度,比較典型的應用場景是航空公司旅客行李的搬運、煤礦作業中通水管件的搬運、電力系統電纜線的安裝運輸等。”

MAPS-E上肢外骨骼機器人同樣有4個自由度、采用電動驅動,可以為穿戴人提供15-20千克助力,每次能運行5小時。“它主要幫助人們把物品上舉到胸口以上的位置,比如油田一些支架的修補、焊接,礦坑內部件的搬運,汽車底盤一些部件模塊的安裝等,都可以用到。”

徐振華與世界技能博物館的結緣,是在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會。

“因為我們研發的設備比較特殊,除了產品展示,我們還在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設計了一個搬運重物的體驗區,每天都能吸引到很多好奇的觀眾”,徐振華回憶。

“也正是因為展示效果很好,當時主辦方聯系我們,希望可以把設備放在楊浦濱江區的世界技能博物館進行展示。也很巧合,我們的公司正好開在楊浦區,當下就覺得真的是一種緣分。更主要的是,這個產品是為工業領域的技術工人設計的,感覺和博物館的‘技能’主題很貼合,於是我們也想為技能的傳播傳承盡點微薄之力。”——徐振華

而徐振華與機器人的結緣,則可以追溯到2000年。

2000年,出身於“工程師世家”、從小就酷愛動手的徐振華考入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專業。大學期間,徐振華一頭扎進機器人的世界,不但經常往學校的機器人研究所跑,還參加了很多機器人比賽,如2002年中央電視台舉辦的首屆全國大學生機器人大賽上,他就和隊友獲得了最佳創意獎。

畢業的時候,他交出了雙份的畢業設計,一個是大二完成的雙臂寫字機器人,一個是大四完成的雙足溜冰機器人。

畢業之後,他也憑借著一腔熱愛,一直步履不停地走在機器人研發的道路上。

2009年,徐振華一邊在公司做著研發工作,一邊和志同道合的師兄利用周末和休息的時間研發康復類機器人。“那時候沒有什麼資金,我們就在一個普通的民房裡面做機器人,零部件也都是自己用機床親手制作出來的。”

後來,研發出來的康復機器人使用效果不錯,又比國外進口的設備便宜,獲得了投資,徐振華也和朋友們一起在2012年成立了的第一家公司——璟和機器人。

接著,徐振華和朋友又二次創業,於2015年創辦了傅利葉智能公司。“這兩家公司都是做康復型機器人的,也是國內大部分外骨骼機器人企業主要的研發方向,但我自己還是不想僅僅局限在醫療領域,因此傲鯊智能在2018年誕生了。”

從2008年到2021年,徐振華率領一支不到20人的研發團隊,用了3年的時間從0到1完成了MAPS-E上肢外骨骼機器人、HEMS-L腰部外骨骼機器人、HEMS-GS下肢外骨骼機器人三套產品的研發、測試和正式對外發布,又花了1年的時間進行了從1到100的設計細化和升級。

今年新鮮出爐的第二代外骨骼機器人——BES系列一體化程度更高,對環境的適應性更強,還增加了各種各樣的搬運模式,助力也更加多樣化,除了搬運以外,還能做行走、上下樓的自動化識別。

最主要的是,也更加廉價。“跟第一代相比,常規產品大概降價了40%。”而這也是徐振華創辦傲鯊智能的一大目的——“我們最初研發的目標就是為了讓外骨骼機器人像普通的電動工具一樣,所有人都用得起。”

也基於這個目標,他們並未采用國外已有的半成品,而是為了未來的低成本化、輕量化、完全國產化選擇從底層設計開發,自主研發編碼器系統、減速機系統等。“開發周期變長,一開始團隊中也會有質疑,但經過這幾年的穩定開發之後,我們的優勢就顯現出來了。”

未來,徐振華希望將外骨骼機器人研發地更小、更輕、更生活化。

“我相信不久的將來,每個人都能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外骨骼。它將是年輕人遠行、登山的好伙伴,老年人生活起居的好幫手,還能幫助工匠更輕松地提高工作的精准度。” ——徐振華

About the Author

You may also like these